擅长:眼部整形,皮肤美容
医院:上海第九人民医院,上海中瀛门诊部,上海金致瑞瀛门诊部
主任医师,从业40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整复外科教授,1983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1983-1993年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住院医师和主治医生,1993年赴美留学,1998年于美国阿肯色州立医科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98年至2000年于美国纽约大学整形外科研究所从事创伤愈合与瘢痕的博士后研究。2000年回国开展组织工程和整形外科基础、创伤愈合和瘢痕等研究工作,并担任上海市整复外科研究所副所长,上海市组织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组织工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承担了国家“973”子课题、“863”和国家重点研发项目组织工程课题,6项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和上海市科委创伤愈合和干细胞研究等重点课题。 担任中国生物材料学会常委和副秘书长、中国生物材料学会再生医学材料分会主任委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和常务委员、国际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学会(TERMIS)Governing Board Member (2013-2016)、TERMIS亚太分会常委(2006-2016)、前美国整形外科研究协会会员、前美国整形外科研究学会前亚洲联络官、 “Tissue Engineering”、“Biomaterial”、“Tissue Engineering and Regenerative Medicine”和“Biomedical Materials”等杂志编委。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学术论文50余篇。主编专著一本、副主编专著3本、副主译专著1本,参编国外教科书6本,各种国际会议应邀发言30余次。 在瘢痕研究与治疗领域,刘伟教授回国后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整复外科开设瘢痕治疗专科门诊,经过近20年的努力,瘢痕专科门诊成为九院整复外科最重要的特色门诊之一。 在瘢痕研究领域,获得3个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开展了基因治疗、干细胞移植抑制瘢痕的实验研究以及基因调控异常在瘢痕疙瘩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此外,还开展了各类靶向药物和小分子药物对瘢痕疙瘩治疗作用的探索性研究,在国际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在瘢痕治疗领域,开创了低浓度5-FU注射治疗,并用于激素联合注射治疗瘢痕疙瘩以及手术后瘢痕疙瘩复发的治疗。采用手术、术后放疗和低浓度5-FU注射联合治疗,显著降低了瘢痕疙瘩术后的复发率、大大提升瘢痕疙瘩的治愈率,成功治愈大量顽固性性瘢痕疙瘩患者。近年来正在开展饮食治疗、全身性药物治疗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等前沿性治疗方案,这一治疗策略与传统局部治疗相结合有望进一步提升瘢痕疙瘩的治愈率。线状瘢痕美容治疗是刘伟教授的另一专业特色,通过手术+激光治疗,可以极大改善面、颈部等暴露部位毁容性瘢痕治疗效果,有相当部分患者治疗效果达到“社交无痕”疗效,有效地帮助患者解决外观容貌毁损和心理焦虑的双重疾患。刘伟教授开展的“线状伤口早期干预治疗”,通过口服药物、局部注射、激光和微创治疗等综合措施能有效抑制伤口愈合后瘢痕形成的转归,避免后期毁容性瘢痕形成以及后期的瘢痕手术治疗。 刘伟教授目前担任“中华医学会整形外科分会瘢痕学组”组长、“中国整形美容协会瘢痕医学分会”副会长、“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瘢痕防治技术开发与转化专业委员会”首任主委(筹)和“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美容专业委员会瘢痕整形美容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国内学术职务。刘伟教授是国际瘢痕(Scar Club)学术委员会创始委员和全球瘢痕学会(Global Scar Society)创始委员,是美国Keloid Research Foundation成员。2018年10月作为大会主席在上海召开首届全球瘢痕学会大会,并与国际知名瘢痕研究和治疗专家共同制定每两年一次的国际瘢痕学术会议交流内容以及探讨未来国际瘢痕学术研究与治疗的方向。刘伟教授应邀在新加坡、日本、法国等多个瘢痕相关国际会议做瘢痕疙瘩和伤口早期干预治疗相关学术报告。 刘伟教授回国后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整复外科开设瘢痕治疗专科门诊。在瘢痕治疗和研究领域,开创了低浓度化学药物加糖皮质激素的治疗瘢痕疙瘩的方法,通过长期的低浓度药物治疗,不仅可以显著改善和消除患者的痛痒症状,而且可以有效阻止瘢痕疙瘩复发,从而达到根治瘢痕疙瘩的目的。在增生性瘢痕和普通瘢痕的治疗中,通过手术和综合治疗,可以明显改善瘢痕的手术效果,进一步满足患者对瘢痕治疗的美容要求。在基础研究方面,通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开展了瘢痕基因治疗的动物实验研究,科研成果发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并在国外刊物发表特邀综述。近来,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正在开展创面愈合过程中的皮肤再生研究,以期寻找更加有效的瘢痕治疗方法。上述临床治疗方法和科学研究成果应邀在法国国际瘢痕学术会议做特邀演讲。目前刘伟教授是国际瘢痕(Scar Club)学术委员会的成员,并与国际知名瘢痕研究和治疗专家共同制定每两年一次的国际瘢痕学术会议交流内容以及探讨未来国际瘢痕学术研究与治疗的方向。 工作经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2000.09-至今 主任医师;上海金致瑞瀛门诊部 医生。 教育经历:纽约大学 博士后 1998.09-2000.07;阿肯色大学医学院 博士 1993.09-1998.07;上海交通大学 硕士 1986.09-1989.07;上海交通大学 本科 1980.09-1983.07。 奖励奖项: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国家科学技术发明二等奖。 学术成就:5-氟尿嘧啶联合利多卡因及确炎舒松治疗900例瘢痕疙瘩的注射及护理效果分析。 CD204阴性人脂肪来源细胞体外成软骨潜能的初步研究。 上、下颌骨血管外皮瘤9例临床病理分析。 不同代次小鼠脂肪干细胞增殖能力及体外成脂能力的实验研究。 中医痰湿/湿热舌象与体质在瘢痕疙瘩患者中分布的初步调查研究。 丹酚酸B防治肿瘤研究进展。 从全身性炎症角度审视瘢痕疙瘩发病机制和治疗策略。 便携式高精度三维扫描仪在瘢痕量化评估中的应用一附1 0例瘢痕疙瘩临床报告。 口腔癌前病变的癌变风险预测。 大鼠睾丸Leydig细胞体外增殖研究。 小檗碱对白色念珠菌细胞周期的影响。 小鼠脂肪干细胞分离培养方法。 应用比较蛋白质组学技术筛查组织工程化软骨力学性能相关蛋白。 微等离子体射频技术治疗痤疮瘢痕效果。 我国口腔癌研究现状与热点的文献计量分析。 瘢痕、血管瘤和淋巴水肿研究和治疗进展。 瘢痕治疗理念的更新与临床实践瘢痕治疗理念的更新与临床实践。 瘢痕疙瘩个体化治疗一精准医疗的思考。 瘢痕疙瘩中成纤维细胞耐药基因mdr1的研究。 瘢痕疙瘩发生和发展的整体观机制探讨。 种植体联合骨组织工程技术修复犬下颌骨节段缺损的实验研究。 积雪草酸葡糖胺盐凝胶通过调节巨噬细胞迁移和极化促进创面愈合及表皮再生。 糜烂型口腔扁平苔藓三种治疗方法的随机对照研究。 组织工程研究进展。 细胞形态对间充质干细胞定向分化作用的影响。 肌腱细胞外基质在组织1工程肌腱构建中的应用进展。 辣椒素抑制体外培养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实验研究。 重组hTGF-β1基因转染人脂肪干细胞对其向软骨分化的影响。 金纳米团簇标记PLGA支架的研究。 骨髓单个核细胞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促进大鼠皮瓣存活率的比较。